CHILD CARE

CHILD CARE

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

幼兒科學教育

幼兒科學教育
凌兆興

如果有人被問起科學是什麼?他們往往在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些情景:實驗室中,身穿白大褂的科學家在忙碌地擺弄著各種科學儀器,試管。在許多人心目中,科學是艱深枯燥的知識,是一些高深莫測的活動,只有科學家才能做到。其實不然,科學的內涵十分豐富。從某一角度來看,科學可以看為人積極探索事物的過程。
幼兒有許多自發的科學探索行為。有的孩子喜歡蹲在地上看螞蟻,能看一多小時也不累;有的孩子喜歡下雨天里在積水處跑來跑去,其樂無窮。兒童這種自發、好奇的探索行為,正是科學的萌芽。有許多科學家的發明也正源于對日常事物與現象的探索。例如蒸汽機的發明,相傳是源於瓦特在燒開水的時候,探索壺不斷被頂起的現象而得到的。
故此,科學不是什麼高不可攀、枯燥抽象、干巴巴的神秘東西,它既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,也在幼兒的遊戲、玩耍中。於是,將科學寓于遊戲中是幼兒進行科學蒙教育的重要途徑。
如果教師把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成傳統的小學式的科學課,幼兒就感到是一種負,得不到樂趣。如果是玩耍、是遊戲,他們就不會感到沈悶。因為幼兒是通過遊戲來學習的。科學遊戲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,成為幼兒學習的動力。
幼兒科學教育除了讓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外,更重要是建立探索的技能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好奇心。其實這些是互相關聯的幼兒好奇,於是探索,在探索過程中得到的知識,遠比由老師告訴他們的要深刻得多。這是傳統的由老師單方面進行灌輸知識的方式難以得到的。

以下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一些特徵:


不是
活躍地体驗與記錄
操弄教材
思考開放性問題
隨機性探究活動
別或小組探索活動
以多種方法評估其態度與技能

熟記許多的事實
只看教師做示範與操作
被告之封閉性、只有惟一正確答案的問題
只加教師計畫的活動
只與全班性科學活動
只以紙測驗評估其知識



讓幼兒在直接與和操弄中獲得成功,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几:
(一)避免太多的說教。
(二)提供足夠的材料和物品。應該人手一套。
(三)活動應該是安全具有吸引力的。
(四)允許幼兒之間存在差異。並鼓勵幼兒之間互相觀摩學習。

爭取15年免費教育  落實學券改善措施

爭取15年免費教育  落實學券改善措施

 消息速遞:政府委託教統會進行的學券檢討,於去年底完成報告並提出多項改善措施,副會長張文光於上周一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為此提出質詢;與此同時,本會亦正聯同幼教團體約晤當局;當中,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於上月也曾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,就學券檢討計劃的跟進工作提出建議。各方均期望敦促政府盡快改善學券措施,趕及9月新學年可落實推行。

 上周一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召開會議,其中一項題為「加強學生資助辦事處為有需要學生提供的資助」,當局建議由2011學年起,放寬學資處入息審查機制下可獲全額學生資助的收入上限,估計放寬措施可令全額資助學生的人數比例大幅增加。

參考資料:http://www.hkptu.org/education/?cat=29

幼兒教育

幼兒教育在現今社會中,可見屢見不鮮。
有多家長,在幼兒一至兩歲時,很家長己將子女送到playgroup,
希望其子女能比同年齡的幼兒認識更多,更早接受教育,可見這些家長
望子成龍強烈思想。
要年少的幼兒一早接受教育﹐對他們又是否有好處呢?一至兩歲的幼兒,運思期
的概念還未成熟,就要接受一運串的教育。
現今正常的幼稚園是接受三至六歲的幼兒報讀。而幼兒院學校,則會接受二至六歲
的幼兒報讀。因為以上這些年齡,幼兒的發展較為好,但早過二歲接受教育,是否一定好?